您的位置: > 首页 > 教育教学 > 教改课改 > 正文

新时期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研究

( 发布日期:2014/3/15 15:02:25 )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高等学校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索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一、影响和制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的原因[HS)]
  
  1.部分高等学校在办学理念上出现偏差,忽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些高校在办学理念上片面重视办学规模、学科建设、师资培训、学位点数量、科研项目获奖情况、名师队伍、就业情况等因素,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导致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取得实效。部分高校领导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不够,办法不多,没有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甚至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有可无,对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改进局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有效的手段,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陈旧,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生思想变化的要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与方法是紧密联系的,方法好了可以事半功倍。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上还是传统的一些老方法,如形势报告、读报纸、组织学习等。但是大众传媒特别是互联网使大学生能够更快、更准确地获取各种信息,今天的形势与过去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仅仅依靠原来的简单、陈旧的方法,不积极地去探索和创新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方法,肯定无法满足现实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就得不到保障。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大学生现实思想问题的,应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而学生思想问题来源于实际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该是贴近实际,密切联系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的,必须是真实的、实实在在的东西。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未能从学生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方面还很不够。因此,根据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的规律,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任务还很艰巨。
  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数量不足、素质不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素质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提高,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不适应需要,知识陈旧、能力不强,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和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在大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地位。在思想教育工作长效机制建立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功能定位不清晰,很多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仅是充当“消防员”的角色,以学生不出事为原则,影响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合机制尚需建立,孤军奋战的状况没有彻底改变,全员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的意识还需要进一步增强,全社会关心支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还没有真正形成。
  5.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认识上的片面性和固有的道德认知水平,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思想政治教育是整个社会机体和功能的一部分[1]。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是直接的受益者。他们接受思想、政治、道德诸方面的教育,不仅是社会稳定发展的需要,更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但是,并非所有的大学生对此都有清醒的认识。大学生渴求知识,希望接受教育,但他们往往受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影响,做出不正确的选择与判断,缺乏一种自觉接受教育的愿望和要求。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以前,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道德认知,面对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往往将原有经验认识与自己现在教育反复参照,来判断它的意义和作用,然后才决定是否接受。少数大学生对这样的选择采取消极态度。
  
  二、新时期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新时期新形势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重大现实课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任务、内容、环境和对象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必须努力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不断增强针对性、实效性,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和渗透力。
  1.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人员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思想政治教育人员要清楚地了解学生面临哪些思想问题,促进大学生成长和发展需要哪些政治理论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和需要出发,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运用新的教学技术和手段,改革考核方法。二是充分尊重自己的工作对象、用平等的态度竭诚为他们服务。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就是要关注学生的政治方向、思想观念等意识层面上的问题,重视学生情感、意志、兴趣、需要、信念等个性素质,以及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传统思想教育观念把学生纯粹视为教育对象,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在思想上、道德上纠正学生的偏差。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有助于满足大学生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有助于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形成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合力,从而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到和谐社会建设这个更高的层次上。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就是要在日常工作中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内在积极性,关心、尊重、激励学生,把学生的冷暖放在心上,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站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和风细雨、循循善诱地与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绪的需求,做到心中有数,以咨询、调解、辅导等形式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实做活,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以更好适应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2.切实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和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高校党委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意义,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重大课题始终摆在重要位置,切实加强领导。通过选留优秀毕业生、在岗培训、脱产进修等途径和方式,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专职兼职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立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机制;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是人才的理念,形成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多层次、多形式、多途径对学生施以德育,以卓有成效的工作,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构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格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效性表现为:是否有利于在大学生身上引起预期的变化,形成预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它应具有发展性、时代性。具体地说,一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和基础,是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与关键,决定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性质,它的效果如何,是衡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败的重要标准。二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在文化多元化条件下,民族精神对于不断强大的中国显得尤为重要。三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四是把案例教学引入课堂。案例教学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方法,旨在把社会的实际问题引入课堂,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分析思考问题[2]。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能够增强教学内容的可接受性,是一种感染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环节。
4.发挥互联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的新媒体,越来越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并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发生着广泛和深刻的影响。但是,如何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提高大学生政治敏锐性和道德鉴别力,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当前我们在高度重视网上工作的同时,还要注意网上与网下的联动,把网上新的活动模式与传统的“面对面”的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教育和引导[3]。首先,要重视和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管理,建立专门的领导机构和管理机制。要建立校园网实名登记制,使校外人员只能浏览不能登录,促进网络管理步入科学化轨道;认真抓好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努力构建网上思想交流、平等对话、心理咨询、排忧解难的平台,使校园网成为融思想性、理论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受学生所喜爱的网站。其次,努力提高大学生网民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其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自觉树立网络自律意识,遵守网络道德。第三,建立一支精干、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网络知识培训,使他们既熟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又能熟练掌握网络技术;创造条件,增加网上正面声音,及时解决网络传播中的问题,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5.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属于不同的学科领域,但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保证。首先,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变过去那种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状况。其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尝试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公共必修课的教学内容。第三,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普查,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基本状况及特点,建立大学生个人心理健康档案,记录大学生四年学习期间的心理健康状况。第四,尽快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学校自己可以完成的事情,还必须借助个人、家庭、社会的力量一起来进行,建立以学校教育为主导、以家庭教育为依托、以社会氛围为辅助力量、以学生本人为关键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环境、对象、任务、途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只有根据新情况、新任务,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努力使思想政治教育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才能增强实效性。
  • 上一篇新闻: 没有了
  • 关闭